- · 《力学季刊》投稿方式[01/26]
- · 力学季刊版面费是多少[01/26]
例谈力学选择题的解答方法
作者:网站采编关键词:
摘要:目前,全国高考课标理综卷物理部分总分是110分,必修部分选择题是48分,选修部分选择题是5分,加上实验部分的选择题分数,选择题分数在物理总分中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。得物理者
目前,全国高考课标理综卷物理部分总分是110分,必修部分选择题是48分,选修部分选择题是5分,加上实验部分的选择题分数,选择题分数在物理总分中的比重占到一半以上。得物理者得理综,得物理选择题者得物理,只有物理选择题多拿分,甚至拿满分,高考才能得高分。在后期高考复习中,针对选择题进行有效训练,才能为其他学科以及后面的综合题的解答赢得时间。因此,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几种常见的解答选择题的方法非常重要。文章以力学选择题为例,说一说解答选择题的常用方法。
一、直接判断法
直接根据概念、规律,从物理题目或者选项出发,逐项分析,应用基本概念或者规律,以及推导出的公式或二级结论进行分析判断的方法。
[例1]甲和乙两物体在三个时刻t1、t2、t3的速度分别为v1、v2、v3和v′1、v′2、v′3。如图1 是甲和乙两物体的速度矢量示意图,则( )。
A.甲肯定不是直线运动
B.乙可能是直线运动
C.甲可能是匀变速运动
D.乙不可能受恒力作用
图1
解析:甲乙两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变化,不可能是直线运动,故选项A 正确、B 错误;由速度的矢量图可知,甲速度的变化方向相同,因此加速度可能相同,甲可能做匀变速运动,故选项C 正确;由速度的矢量图可知,乙速度的变化方向不同,因此加速度不可能相同,乙受到的合力不可能是恒力,故选项D正确。
点评:该方法特别适用于考查物理学史、基本概念和规律及二级结论的选择题,如等时圆等。
二、特殊值代入法
若用常规方法求解相对烦琐,则可将题目放到一个非常特殊的背景下,使物理关系变得简单明了,这样很容易快速得出结论,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解答某些单选题。
图2
[例2]如图2,斜面固定在地面上,将一个物体放置在斜面上,用一个平行于斜面的外力F来拉物体。F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时,物体将保持静止。假设F的最大值为F1、最小值为F2(已知F2>0)。则物体与斜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为( )。
解析:取F1=F2≠0,则斜面光滑,最大静摩擦力等于0,代入后只有C满足。
点评:本题的常规解法为正交分解法,通过解方程组得到正确结论。而假设斜面光滑,可知最大拉力和最小拉力相等,则很容易得出正确结论。物理上的特殊值,常取0值,即摩擦力、弹力和绳的拉力为0。
三、作图法
作图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,即做出规范的物理图像,通过对图像的直观分析得到结论。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那些计算量复杂,给出具体数字的选择题。
图3
[例3]卫星发射场通常不在赤道上,因而同步卫星在发射中存在一个轨道调整的过程。具体的方法为:先将同步卫星发射到转移轨道上,当卫星经过赤道上空时,开动发动机施加推力,产生一个加速度,让卫星顺利进入同步轨道。假如,某同步卫星经过赤道上空时的速度为1.55× 103m∕s。如图3,转移轨道和同步轨道夹角是30°。已知同步卫星的速度约为3.1× 103m∕s。那么,发动机应该给同步卫星产生的附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约为( )。
A.西偏北,1.9 × 103m∕s
B.东偏南,1.9 × 103m∕s
C.西偏北,2.7 × 103m∕s
D.东偏南,2.7 × 103m∕s
图4
解析:作出速度图像如图4所示,其中v1为同步卫星的环绕速度,约为3.1×103m∕s,v2为卫星飞经赤道上空时的速度,为1.55×103m∕s,Δv为发动机给卫星的附加速度,由图像根据比例关系可以快速得到选项B正确。
点评:本题的常规解法为作出速度图示,根据余弦定理计算,运算很复杂,应用作图法,可大大减少运算过程,从而快速解题。
四、排除法
排除法是根据题设条件,利用相关的物理知识对题目进行分析,将与题意相违背,与已知条件无关的答案或选项逐一排除,最后确定正确答案的解题方法。这种方法,充分利用选项信息,没有对全部选项进行分析判断,只找出错误的选项或者选项中的错误点,大大节约了解题时间。
图5
[例4]在平直公路上,有一辆汽车在行驶。从某时刻起,汽车发动机的功率发生了变化,功率和时间的关系如图5。假如路面对汽车的阻力恒定,以下图像中正确的是( )。
解析:汽车若从静止或速度较小时开始计时,则汽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,选项B、D 错误;若汽车开始做匀速运动,则功率增大后,汽车的速度不会突变,选项C 错误;选项A 的含义是汽车从速度较小时开始计时,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,匀速运动后功率增大,汽车再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,最后匀速运动,选项A正确。
文章来源:《力学季刊》 网址: http://www.lxjkzz.cn/qikandaodu/2021/0213/371.html
上一篇:论浅层与深层生活物理问题相融合
下一篇:知识可视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——以“